登录     注册   

磐石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磐石市林业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013526378/2011-10386
分  类: 综合政务(其他) ; 公告
发文机关: 磐石市林业局
成文日期: 2011年03月21日
标      题: 磐石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11年03月21日
索  引 号: 013526378/2011-10386 分  类: 综合政务(其他) ; 公告
发文机关: 磐石市林业局 成文日期: 2011年03月21日
标      题: 磐石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11年03月21日
磐石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磐石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巩固发展“十一五”时期林业建设成果,加快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及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省林业厅吉林计[2009]650号文件精神和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的要求,特编制我市林业发展专项规划。

一、林业“十一五”发展简要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林业建设取得的成就

1、生态林业建设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以重点工程造林为主体,社会造林和义务植树为补充,先后实施了“国家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造林、小型公益林改造、封山育林、长白山近自然林的改造”等五大重点工程建设,在整体工程质量管理上创优争先。全市共完成迹地更新造林549公顷、采育林培育造林2279公顷、“三北”四期和日贷造林7833公顷,并经省林业厅检查验收一次性全部达标。完成恢复森林植被207.6公顷,全面完成了“三北四期”、小型公益林、退耕还林工程补植等造林任务。

2、造林绿化美化位居全省排头。“十一五”期间,我市城乡绿化美化,坚持以实现“城镇园林化、城郊森林化、庭院花园化、绿色通道林荫化、城乡绿化一体化”为目标,创新机制,多元投入,整体推进,增绿量,出精品,上水平。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真抓实干,克难攻坚,合力共建,在建设速度、质量、规模、投入上开创了新局面。全市完成村屯绿化315个;完成全民义务植树375万株。经省林业厅检查村屯绿化合格率达到100%2008年,全省乡村绿化现场会在磐石市召开,学习推广磐石的做法。

3、林业场圃经济稳步发展。江南肉食鸽养殖场现有种鸽6万只,现为我国东北最大的肉鸽养殖基地。官马藤艺品加工厂产品销往长春、大连、北京、青岛、广洲、哈尔滨、秦皇岛等大中城市,现已与国外荷兰达成初步销售协议。磐石市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中国红松籽之乡”。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发展红松果林、林地经济、次薪材加工、肉鸽和长白山特种野猪养殖加工、后备森林资源培育等五大林业产业,初步建成了北方水果经济林、绿化苗木及林木良种繁育、中草药材、森林食品等四个园区基地。2009年,全市实现林业社会总产值4.7亿元。

4、森林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我市森林防火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实现连续3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目标。全市集中开展了“严打”统一行动,森林公安、林政、林业稽查等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侵占林地现象明显减少,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案件发生率有所下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任务并取得了优异成绩。2008年,全省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5、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0098月开始,我市按照省厅规定的林改流程进行规范操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目前,全市外业调查已于20091223日全部结束,主体改革预计在20101月末结束。全市集体林总面积7659.5公顷,现有集体林经营面积2389.3公顷,占集体林总面积31.19%;已流转4808.91公顷,占62.79%;已流失集体林面积115.54公顷,占1.51%;有争议集体林面积345.75公顷,占4.51%

6、林业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提高。“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市林业局加强了内部机构建设,调整充实了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开展了一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建立与完善了各种内容的责任制和各项制度,林业队伍素质总体上得到了提高。

“十一五”期间,磐石林业局先后被国家、省、市评为“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先进集体”;“全省森林防火先进集体”“吉林市绿化先进单位”、“吉林市林政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江南林场被省林业厅授予“全省十佳林场”;江南、取柴河林区派出所先后分别被授予“国家一级派出所”。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业场、站等基础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林业建设虽然取得较好的成果,但是,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森林资源总量不富足,质量下降,分布不均,生态功能脆弱。

2、生态建设总体水平不高,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在个别地方仍然存在。

3、林业经济发展步伐不快,职工收入水平偏低。

4、林业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5、林业生产力发展体制障碍仍未消除,国有林场改革尚未启动。

二、新时期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林业的地位空前提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意见,在政策、资金、机构等方面,为加快林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任务越来越繁重。

2、生态建设任重道远。我市生态局部改善和整体退化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适应,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3、林业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为林业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并提供优惠政策扶持,为我省从森林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创造了条件。

4、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问题,为了林区基础设施和民生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保障。  

 

目前,全市正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大打强林富场裕民的攻坚战。为此,通过对我市林业形势的分析,既要看到加快林业发展有利一面,也要看到林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困难,围绕建设“实力磐石,和谐磐石,生态磐石”的总目标,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努力开创磐石林业建设新局面。

三、林业发展“十二五”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市林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局、省、市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全局,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市委提出的“建设实力磐石,和谐磐石,生态磐石”的三大奋斗目标,做实林业生态建设,做强林业产业,使林业在保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上发挥主体作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上发挥中坚作用;在富市裕民,促进经济总量再翻番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和产业发展并举,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处理好保护、发展和利用的关系。

2、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做好长远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的衔接。

3、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

4、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林业建设资金。

(三)发展目标。

1、规划人工造林面积15000亩,封山育林60000公顷,培育采育林3500公顷,绿化村屯250个。到2015年,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174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5%,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200万立方米。

2、到2015年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127360万元,成为我市支柱产业。

3、林业基础设施和职工住房全面改善,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达到全市城镇职工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善。

全市基本实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森林生态功能明显增强,林业产业结构基本合理,初步建立起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林业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

四、总体布局

1、松花江流域上游生态保护区。南部以辉发河流域为主,北部以驿马河流域为主,两大河流是我市农业生产的血脉,属松花江流域上游,本区包括松山镇、黑石镇、驿马镇、取柴河镇、官马镇、烟筒山镇、明城镇、吉昌镇等八个乡镇。本区地形为低山、丘陵向长白山过度地带,土壤以暗棕壤、草甸土和白浆土为主;森林植被保存比较完好,生态功能较强。主要以恢复森林植被,改善林种结构,继续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挂画地”,利用国家或政府的政策,加强册外地的调查和回收工作,该还林的还林,控制水土流失。对非宜林地进行营造紫穗槐等固土灌木,尽快恢复森林植被,保护和开发水资源。

2、中西部丘陵生态建设区。包括3个城区和中西部乡镇的部分村屯。主要以加强城镇、村屯、公路、河流绿化为主,改善人居环境和景观,利用四旁绿化,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带,建立综合防护林体系,以林养农,以农促林。

3、环城周边生态恢复区。包括宝山乡、牛心镇、石咀镇、朝阳山镇等四个乡镇。本区地形破碎,属于低山、丘陵、平原相互交错地带,土壤以白浆土为主。主要坚持以“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原则,大力发展果树种植的基础上,开发林特产品,利用灌木林地发展经济林,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

五、“十二五”建设任务

(一)深入推进生态建设

1、巩固各项生态建设工程成果。“十二五”期间,全市林业在高度重视质量的前提下,围绕量的扩张,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公益林区采取封山育林、封山禁牧等措施,借助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林草植被。巩固退耕还林等各项生态建设工程成果,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

2、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按照国家和省市的部署,坚持以建设完善的区域防护林体系和完备的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水土保持和松花江流域保护为主线,以重点区域绿化、身边增绿和促进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完成“三北”五期工程建设任务。

3、实施采育林培育工程。在国有林场区域内,有目的、有计划地伐除病腐木、枯立木、弯曲木等不能成材树木的同时,补植红松、水曲柳、黄菠萝等珍贵乡土树种。逐步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林木价值得,确保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采育林培育计划到2015年完成1000公顷。

4、继续开展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和民营更新造林工程。要充分利用乡村可利用土地见缝插绿,积极营造环屯林、街路林、引绿进院,绿满栽严。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该植树的地块栽严造满,无荒芜,提高林地利用率和造林质量。城镇、村屯、旅游景区、道路、河流的造林绿化美化,按照吉林省十年绿化美化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完成绿化村屯250个,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完成民营更新造林300公顷。

5、启动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恢复建立呼兰901自然保护区;恢复安乐甲砬子自然保护区。建立磐石红石山省级森林公园,规划面积1300公顷;恢复建立取柴河小乔麦楞子自然保护区。通过规划建设,在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珍稀物种种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保护区在获得最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大力促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发展林业产业的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与产业并举的经营理念,实现“两个转变”和“两个提高”,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建设四个基地,大打“强林富场”攻坚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推进林业经济快速发展。

“两个转变”和“两个提高”,由过去以利用林木资源为主向利用林地资源为主转变,提高林地产出率;由利用原木为主向“次小薪”材加工利用为主转变,提高“次小薪”材综合利用率,变废为宝,增加经济效益。

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做大做强红松果林、林地经济、次薪材加工、肉鸽和野猪养殖加工、后备森林资源培育等林业优势产业。

建设“四个园区基地”,建设北方水果经济林基地。主要以北方“金红”、“k9”“123”、“寒富”苹果为主,建设范围在呼兰、黑石、松山、宝山、石咀、烟筒山等乡镇。扩建绿化苗木及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在江南、取柴河、烟筒山、永宁、宝山、明城、大旺、呼兰等8个林场建设林木种苗圃,培育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梧桐、五角枫、大叶山杨、水曲柳等。建设中草药材基地,以致富、大旺、富太、江南、驿马、永宁等6个林场为主,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林地资源,发展种植野生天麻、林下人参、五味籽等中草药材。建设森林食品基地,以取柴河林场森林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林业职工和周边农户发展绿色山野菜种植,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开发森林食品种植采集加工。

1、做强特色种植业。结合我市资源特点建设产业基地。一是在黑石、江南、呼兰、宝山、明城、烟筒山等乡镇大力发展北方水果,建设果品特色产业基地;二是在松山、朝阳山、明城、驿马、呼兰、富太、等乡镇和林场大力发展串地龙、五味子、林下参、野生天麻等,建立中药材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在松山、取柴河、烟筒山、宝山、明城、吉昌、呼兰等林场建设红松、落叶松、梧桐、五角枫、大叶山杨、水曲柳等苗木及林木良种繁育基地等;四是以取柴河森林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取柴河、驿马、牛心等乡镇林场大力发展滑子蘑、黑木耳、平菇、山野菜等,建设森林食品产业基地。

 2、做强特色养殖业。一是积极发展肉鸽养殖。江南林场于2005年创建的天庆元肉鸽养殖肉场,场区占地总面积6万平方米,现有种鸽6万只。“十二五”期间,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施标准化养殖和加工,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产品品牌。二是大力发展林蛙养殖。在现有依附森林资源人工养殖林蛙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潜力,积极探索成本低、高效益的养殖新技术和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养殖,增加收入。三是积极培育野猪养殖项目。在松山、烟筒山等镇现有的养殖基础上,扩大特种野猪养殖规模,突出我市产品特色。“十二五”期间,计划发展野生动植物人工驯养培植规模户200户,实现产值2000万元。

3、做强木制品精深加工业。以现有大洋木业、铸洁木业和腾飞木业等木材加工企业为基础,加大扶持服务力度,拉长木材加工产业链条,围绕上游产品开发,中游产品配套,下游产品延伸,积极进行招商引资,扩大产业规模,培育品牌、打造名牌,实现我市木制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同时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4、做强生态旅游业。把发展旅游产业同建设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旅游产业中,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江南林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东林场野猪场的位置,计划综合开发生态旅游度假休闲区。官马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仙人洞等景区,按照吉林市提出的打造“五彩林莽”的要求,坚持高起点定位,进行重新包装,广泛招商引资,把我市旅游产业做强,实现生态、旅游同步发展。

(三)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1、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全面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严格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严厉打击滥砍盗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犯罪行为,严禁随意采挖野生植物,建设高功能的森林生态体系。

2、继续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全面提高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实施吉林省溜河林区重点火险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森林防火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

3、继续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调查测报准确率要达到90%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林木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8%以上。对日本松干蚧寄主林分(黑松和赤松)进行全面彻底的伐除,消灭日本松干蚧检疫对象。积极开展人工捕捉栗山天牛成虫行动,采取多种防治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使危害面积逐年递减,最终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水平。

4、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保护意识。建立与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加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管理,全面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

(四)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省林业厅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依托我市“四大水库”建设湿地保护公园。计划投资350万元,在黄河水库建设水禽栖息地,管护码头,界碑、界桩、标示牌等。

2、加强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推进我市的森林防火工作,使森林防火工作迅速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全面提高预防和扑救综合能力,全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吉林省溜河林区重点火险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争取国投资金1073万元,自筹配套资金268万元,总计投资1341万元。

1)完成望监测系统升级改造建设项目,拟新建望塔两座,石咀镇南天门望台和吉昌镇白水西山望台。分期安装电子监控装备

2)完成两支省级专业扑火队建设工作,将江南扑火队、取柴河扑火队建成省级专业化扑火队,建扑火队营房、库房、训练场,配备车辆及工具,配备必要设施。

3)新建中继台两座,配备太阳能设备。

4)建森林防火检查站20个。

5)配备森林防火宣传车;更新森林防火扑救设施设备和通讯设备。

6)更新指挥中心指挥操作系统软件。

二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50万元,购置森林病虫害防治仪器设备。喷雾机、喷烟机、打孔器、工具箱等。

3、加强林业工作站、林业科技推广站、木材检查站设备设施建设。

1)计划投资400万元,新建林业站办公用房7处,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购置林业行政执法办案用车8台。

2)计划投资190万元,新建木材检查站办公用房4处,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购置办案用车2台。

3)计划投资40万元,林业科技推广站购置设备,建设实验基地。

(五)进一步改善林业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1、启动实施国有林场廉租房建设工程。计划争取国家投资600万元,改造江南林场100户职工住房条件,计划新建职工住宅楼5000平方米。

2、加强国有林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争取贫困国有林场扶贫资金,改善林场办公条件和供水、供热、用电等配套设施建设。

3、积极争取棚户区改造计划。计划争取国家投资2802万元,改造1401户职工住房条件,计划新建职工住宅楼70200平方米。

(六)强化管理,深化改革

 1、加强森林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努力探索森林采伐分类管理的新机制。坚决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建立健全包括设计、审批、拨交、检查验收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调查设计队伍建设,提高调查设计质量。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严格伐区作业质量的检查验收工作。加强森林资源档案和新增成林验收工作。

2、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在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后,围绕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和保障收益权,积极推进配套改革,通过完善政策、减轻税费、规范管理、健全服务,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

3、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十二五”期间,随着木材产量的逐年调减,导致林业企业收入下降。为此,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和制度创新是解决林业深层次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市在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将按照国务院、省市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改革。

六、保障措施

1 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林业建设的组织领导,真抓实干,统筹安排。重点工作实行领导包保并层层落实责任。年初林业局与各基层单位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确保领导到位、工作部署到位、工作责任到位、监管措施到位。

2、贯彻落实国家扶持林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允许继承和转让转包。依法促进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用权的合理流转。鼓励发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多种形式的林业联合与合作,积极扶持和正确引导农民采用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形式兴办林业经济实体,认真执行“谁造谁有”的政策,贯彻执行国家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的政策,奖励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森林管理、林业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大力营造有利林业发展的宽松环境。

3、大力实施科教兴林。加强科技兴林示范市建设,完善林业科技推广的服务网络,发挥辅射带动效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充分发挥林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大力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和科技开发工作。积极推广林业新产品,新技术,加快建立林业现代化科学管理体系,实现林业管理网络化。同时要制定科技兴林规划,注重林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多种经营产品的品牌,以特色品牌赢得信誉,开拓占领市场。狠抓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员和林场职工实行奖励,从而推动科技兴林向纵深发展。

4、多渠道筹措林业建设资金,加大工程项目投入。要在继续稳定“十一五”期间对林业投入渠道的基础上,逐年增加对林业投入。一要充分利用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林业建设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对我市林业投入。二是广泛宣传,充分调动社会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投入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利用群众自筹和股份制形式筹集建设资金。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部资金和民间资本及技术,合作发展建设林业产业,实现林业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双赢。

5、深入开展“富场裕民、促进民营经济腾飞活动”。继续鼓励基层领导和局机关干部带头创业,只要避开所从事的行业,在不违法的前提下,都大力提倡,并给予必要的扶持。全面落实局领导,科室干部包保责任制,推动林业职工向非林领域分流、转移。

6、加强林业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加强业务培训,规范林业执法行为,不断提高林业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抓好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公开选聘林业执法人员,增强林业执法能力。在全系统大力弘扬奋发向上的精神,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勤政廉政的林业干部职工队伍,维护和树立林业的良好行形象。